越来越乏力的模式创新
流量红利正在枯竭,亟需技术创新带来的二次驱动
在过去的20年国内大部分民营企业一直以模式创新为主。得益于巨大的人口红利,模式创新往往比较容易追逐规模效应,通过快速占领流量变现。然而,随着流量获取的成本不断上涨,流量红利正在逐渐枯竭,企业仅靠模式创新来发展和增长也变得越来越举步维艰。
面对流量红利的逐渐枯竭和同质化竞争的加剧,我们需要的正是强技术和成熟技术的二次驱动,让原本薄弱的「内功」强起来,「技术红利」将在未来的几十年当中不断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同时,华为、中兴等事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当下极限打压可能随时袭来的环境下,我们不能再安于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方式,而是要向技术转型。为此,我们需要关注如何找到合适的硬科技来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整个商业模式上的助力和搭配。

内部创新孵化与外部技术吸收结合之路
从「人口红利」转向「技术红利」,以色列是个不错的选择
实现技术红利,仅仅依靠内部的技术创新孵化,往往耗时耗力,不是每个企业都可以承担的。相比之下,通过吸收外部现有的技术方案,来解决核心的效率问题,实现产业升级,往往是更合适的方法,而以色列是个不错的选择。
据资料显示,目前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高科技公司中,来自以色列的企业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也因如此,以色列不管是基础科学,还是创新技术,都有自己独到的发展方法。特别是在计算机科学、化学、农业等领域,成为诺奖获得者人均密度最多的国家。此外,如今的以色列已孵化了超过 6000余家初创公司,引来了大量风投机构和跨国公司的投资收购,不愧为创新金矿。
那么,以色列的创业公司有什么独特之处,以色列科技到中国落地又有哪些困难?两者又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带着对其技术和创新的好奇,德以新(DIC)陪同湖州市政府商务考察团来到了以色列。

以色列技术到中国落地难在哪里?
文化差异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在此次考察途中,我们拜访了以色列商会以及诸多以色列高科技园区代表。他们提出,以色列公司若想进入中国市场,或是中国公司想要吸收以色列公司的技术,都需要经历艰难的试错过程,需要克服诸多障碍:
文化差异;
语言隔阂;
知识产权保护;
经商理念差异;
/文化差异&语言隔阂/
以色列和中国是世界上的两大文明古国,但是两者意识形态截然不同。以色列人相比我们更为直接。甚至容易让人认为以色列人非常鲁莽无礼,但其实只是因为不够了解对方文化而已。其次,很多时候,中以双方企业家都面临使用非母语沟通的障碍,不管是以色列公司派代表去中国还是在中国建一个代表处让中国员工来管理,都会涉及到沟通问题。因此,如果没有政府或者非政府的一个平台去做沟通,沟通成本就会很高。
/知识产权保护/
在与诸多以色列的创业公司创始人的对话中我们发现,他们对中国市场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存在一定的担忧。担心如果贸然进入中国市场,而对当地的法律法规不懂,又不知道怎么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就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然而,建立信任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过程,只有双方具备足够的信任基础,并有健全的保障制度,才能在核心技术领域达成深度的合作。
/经商理念差异/
对于以色列人来说,他们更关注能否短期直接获得收益,或者能否直接达成交易。要想让以色列和中国产生进一步商业上的往来,双方公司都需要花时间去理解彼此的文化与价值观差异,这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其实IP的问题,归根结底也是双方在商业文化方面的差异。

和中国市场优势互补
以色列创新+中国市场和资本模式蓄势待发
以色列这座「创新金矿」可以说正好符合了中国公司从依赖人口红利转向技术红利的过渡中,对技术创新的部分需求。
以色列非常了解怎么从0做到1,而中国从1到100做得非常好,两者的互补效应很强。以色列有非常多优秀的科技公司,中国大公司有可能会作为以色列技术未来的买家,也有可能作为技术承载方,打通技术跟市场的结合。
同时,以色列当地一些初创企业也都表达了他们对中国市场的向往。有越来越多的以色列公司,已经认识到中国是他们需要重点布局的市场。作为世界最大的电商、消费电子、汽车等市场,中国正在源源不断地吸收技术创新。很多以色列公司想要和体量大的公司合作,中国是无法避开的选择。
中国和以色列各自的势能如此之大,互补性又如此之强,是很多企业家出发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甚至很多此次出行的企业家向我们表达了与以色列企业投资合作的意向。
在本次考察中,湖州市政府副市长项乐明,组织部邱部长为德以新(DIC)授予了「湖州市引才工作站」的牌子,德以新(DIC)创新中心将成为湖州市在以色列的前沿工作站,将在未来持续为湖州引入先进的人才和前沿的科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完善中以企业合作的服务生态,借力以色列创新
以色列企业的长处是基础科学研发,中国企业的长处是市场和技术产业化能力,以色列正成为中国技术转移的新目标。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资本对以色列创新市场并不熟悉,以色列基础科学研究发达,缺少技术背景的资本难以理解它的技术限制和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以色列本土缺乏市场空间,许多项目在创业初期就到熟悉的欧美市场寻找机会,对于他们而言,中国市场有些陌生。
同时,我们也不能盲目地迷信以色列的创新,简单的认为高新技术直接拿过去就能用。这些创新型的技术放在我们国家的市场,投入产出比是怎样的?应用范围又是怎样的? 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
正因如此,德以新希望通过搭建创新中心,帮助中国企业家更好的了解以色列的创新和科技,也帮助以色列企业能够更好的落地中国市场,解决以色列企业落地中国市场出现的各类挑战,包括来自市场用户、资本、语言、文化、政策法规等等。
同时,我们也将为中国企业引进以色列科技构筑必要的资源连接,并通过进行专业化的商业服务帮助技术落地,让以色列技术更好的入驻到中国市场,实现中国市场&资本与以色列技术之间的良好适配。

为此,我们诚邀大家一同前往以色列,去触及这个神奇国度的创新灵魂,学习借鉴他们的创新模式。也欢迎大家给到我们确切的信息及需求:您是什么行业的,在寻求什么伙伴,你想合作的形式及感兴趣的前沿技术,让我们带着实在的诉求去挖掘以色列这座「创新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