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程归来,行李可以拆开,但思考还在继续。我们从德国到奥地利,走访了跨国巨头与“隐形冠军”,对话了科研机构与企业高管,也置身于博物馆与古城街道,试图从不同维度理解一个国家的产业脉络与文化底色。
这不仅是一次“看世界”的旅程,更是一次“用世界来学习”的过程。在实地考察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企业的工艺流程或技术展品,而是每一个系统背后的价值判断、发展路径与选择逻辑。
不是走马观花,不是堆砌景点,而是让每一站都成为一页值得思考的“活教材”。我们带着问题出发,也带着启发回归。

#1 不只是企业视角,更有系统视角
暂时脱离企业管理者的角色,提升全局视野。从国际关系、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等外部因素获得企业出海的洞察
我们来到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馆经商处,在座谈会上,相关领导分享了他对于企业出海的见解:“出海不是简单的产品搬运,而是一场跨越文明的攻坚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法律法规等整套体系。

作为企业家,参与驻外机构的座谈,不仅是一种礼节性的拜访,更是一次战略意义深远的“信息升级”和“政策导航”。驻外机构既了解中国企业“出海”的优势短板,也了解德国市场的“痛点”与“空白”。通过对话,以“中德双向理解”的能力提升企业家的认知层级,启发战略眼光。
#2 不是为了“对比”,而是为了“对照”
不论有没有一手好牌,企业发展都离不开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在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所实验室里,研究员玩笑式的一句话:“人工智能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机器人去跑马拉松,而是应该让人工智能成为提升效率的工具。”引发了大家对AI发展的思考和探讨。这句话看似轻松,实则概括了他们对AI在工业届发展的务实定位。
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所在AI研究方面所采取的“场景驱动、产业导向”的路线,与中美科技巨头在大模型方向的激烈竞逐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差异并非“能力之别”,而是基于国家定位、产业结构、人才策略和文化传统的战略选择。

参访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所实验室,与研究人员就AI 人才培养、数据安全与合规性、技术落地工具等话题展开对谈
德国的数字化战略并不主打“赢者通吃”的平台生态或流量经济,而更强调如何借助AI技术增强传统工业的韧性与竞争力。弗劳恩霍夫选择将有限的研究资源精准投放于“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的垂直工业AI,实现差异化突破。
因此,德国的AI之路不是“慢”,而是“结合自身特点情境下的另一种选择”。
中国企业在出海或产业升级过程中,或许也要从“追赶领先者”转向“成为专业化解题者”。
#3 进入头部企业,亲身感受长期主义
不只是“听他们说”,而是“带着问题找答案”
我们去往巴斯夫、奔驰、宝马等世界500强企业,在一线感受这些国际巨头之所以能够历经百年依然保持创新活力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短期的爆发力,而是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

在巴斯夫,我们不仅参观了其技术展厅和生产厂区,更深入了解了这家化工巨头如何将“安全、环保、效率、创新”四者融合进企业的系统运作中。企业所关注的不仅是“今天怎么赚钱”,而是“未来怎样活得更久、更稳、更有价值”。
在奔驰卡车工厂参观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其高度标准化的装配流程、对精工品质的坚守、以及对可靠性与安全性的持续投入。尽管其智能化程度在某些方面不及中国某些新锐车企,但奔驰并不急于追逐技术潮流,而是更加注重系统性的迭代升级——即:工艺可以精进、技术可以迭代,但对品质的承诺不能动摇。
#4 头部看趋势,小企业看本质
在竞争中成长,或是在信任中生根
除了世界500强,我们也会去到当地业内的“隐形冠军”。
约翰・洛尔曼(John Lohrmann)钢铁加工厂是法兰克福一家钢铁加工企业,这家公司规模不大,但产值很高。创始人洛尔曼先生在金属焊接领域有很高的工艺水平,曾多次荣获德国国家级和地方级的奖项。

创始人约翰・洛尔曼先生带领我们参观车间并向我们展示他获得的荣誉
或许很多人会默认参加海外商务考察就应该多去世界知名的500强企业,“值不值得看”取决于对方企业的规模、名气或技术壁垒。但其实,这种“只看头部、忽略基层”的心态本身就可能错过一些深刻的学习机会。
来到John Lohrmann这样的企业,对中国企业家来说,重要的不是是否“模仿德式工匠”,而是思考:我们如何打造一个即使规模不大,也能持续盈利、受人尊重、客户复购的企业?
我们还前往德国边境城市艾恩宁(Ainring),在那里,我们见到了五金加工企业SÜD-Metall中国区的合伙人崔先生。在座谈中我们了解到他的经历,他曾在德国求学,毕业后长期在当地工作,崔先生正站在“文化交界线”上,是典型的“过来人”。

参访五金加工企业SÜD-Metall,与公司高管、同时也是中国的合伙人崔先生交流座谈
与崔先生这样深度参与跨国运营的华人交流,带给企业家们的价值,在于他不仅懂中国企业的思维方式,也真正理解德国市场的逻辑。例如,如何找到靠谱的德国代理?本地人如何理解“交期”与“服务”?在德国开拓市场时,哪些“国内经验”反而成了包袱?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是企业出海成功与否的分水岭。
更重要的是,这场对话帮助大家“打破幻想”。德国市场并非完全开放与高效,它有自己的节奏、标准和固执。如果一味照搬国内的速度与逻辑,往往会碰壁。而要想真正扎根德国,必须构建“文化适应力”“组织混合力”“认知共情力”等软实力。
#5 企业内外,创新系统如何发生
对于非初创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参访Munich Urban Colab的意义,不在于“创业如何做”,而在于“未来如何生长”——如何让已有组织更具生命力,更懂协同,更接近下一代的创新节奏。
尽管本次考察团的成员多为在各自领域已具规模的成熟企业家,但在孵化器Munich Urban Colab的参访依然带来了跨越阶段的启发。这个由慕尼黑工业大学、政府与企业联合推动的创新创业中心,并不只是初创企业的孵化器,更是一个连接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应用场景与政策资源的“城市级创新接口”。

参观慕尼黑工业大学创新中心Munich Urban Colab
孵化器负责人Rika Neumann 女士向我们介绍了Colab如何打通从大学实验室到市场落地的路径,如何借助城市资源解决方案实现“产业即场景”的创新落地。对中国企业家而言,这种高效而有韧性的产学研协同机制,恰是当前企业推动转型、布局海外、建设自身创新体系所亟需借鉴的范式。
这场参访,不只是让我们看到了德国如何扶持早期科技项目,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思路:成熟企业如何更好地参与到创新链条中,与高校、政府、技术社区建立真正有质量的联动关系。
#6 借助历史深度,去理解未来趋势
今天的热门技术,很可能在50年前就有雏形;企业家的眼光不能只停留在眼前流行什么,而要懂“技术生长的逻辑”。
位于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是全球最大的科技博物馆。对于科技企业家来说,来到此地的参访不是可有可无的“休息项目”,而是一次放大技术认知边界、升级创新视角的战略输入。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科技与工程博物馆,德意志博物馆本身就是德国技术文化的象征。博物馆所展示的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电力、航天、材料、能源等展区,完整呈现了德国工业化的历程与技术演进路径。企业家可以从中看到:
- 德国如何一步步打造工业优势?
- 哪些技术路径的选择是决定性因素?
- “专注、积累、标准化”的工业哲学如何形成?
企业家们可以直观感受到德国如何将“工程技术”纳入国家认同、公共教育与文化建设的核心之中。这不仅是知识的展示,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德意志博物馆不是看“过去的技术”,而是借助技术的历史深度,去理解今天的创新逻辑与未来趋势。
#7 在自然人文中沉淀思维创新
往往不来自会议室,而是在“看似无关”的体验中启发。
本次海外课堂议程紧凑、节奏紧张。在密集的企业考察中间也穿插了海德堡老城、蒂蒂湖、萨尔茨堡等自然景观,起到“认知调节”作用,让头脑放松、思维沉淀。

游走于维也纳金色大厅、美泉宫等历史地标,静看百年制度与文化的沉淀,不仅让企业家感受到古典艺术的辉煌,也能启发对“历史背后的商业密码”的思考。因为人文不是“点缀”,而是战略思维的底色。
真正有温度的学习,不只是脑力的密集输入,更是心灵的沉浸体验。自然与人文,是这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慢变量’,决定了体验的温度与回味的深度。
期待下次与你分享更多「新途」上的创新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