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近14个小时的飞行,我们抵达了「DIC新途|德国·奥地利」之行的首站——法兰克福。此次行程将走访德奥 11 座大城小镇,既探访全球顶尖科技巨头,也深入行业隐形冠军企业,通过与业界专家、资深学者的深度交流,探寻欧洲企业发展的创新密码。

#1 初抵
踏上德国土地不久,我们就亲身体验了其闻名遐迩的“严谨”文化——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
上午 7:25,飞机降落在法兰克福机场。取行李、办入关手续异常顺畅,原计划 1.5 小时的流程,不到 1 小时便已完成。20 多名团员走出到达大厅时,地接已在等候,可接我们的大巴还未到港。
电话沟通后得知,大巴还需等候约 15 分钟,因为我们比预计时间提前了,大巴是等接到通知才启动前往。
刚结束长途飞行的团员们虽没多言,但心里难免犯嘀咕:地接明明知晓航班时间,为何没能提前安排妥当?
经过不多时的等待,大家终于上了大巴。地接首先向大家致歉,并解释说早上的迟到确有缘由:如果大巴车更早来机场等候,可能会违反规定,影响当晚甚至次日的行程。

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地接详细介绍了这套精密且不容变通的制度:每日工作时长上限、严格的休息要求、行车记录仪的实时监控,甚至车辆的超时锁车功能。

亮红灯的就是行车记录仪,每天第一次发动就开始计时。德国和欧盟的法律规定:
大巴司机每日工作时长最多9小时(可延长至10小时,但一周内不得超过2次)
每日驾驶后,必须休息11小时(可缩短至9小时,但每周不超过3次)
这让我们初次直观感受到德国社会运行中对规则的重视及其带来的实际影响——
严谨既是社会高效运转的基石,有时也会显现出对即时效应的制约。
#2 开营仪式
文化交流的序章
大巴直接将我们送达法兰克福科技创新学院。在学院会议室,考察团举行了正式的开营仪式,此次特邀法兰克福孔子学院德方院长王魏萌(Werum-Wang)女士作为嘉宾。

王院长是中国通,在中国多年生活工作的经历让她无需翻译就能用流利的中文与我们交流
王院长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围绕中德文化交流的主题分享了她的见解。她的分享为此次聚焦科技与创新的考察之旅,增添了一层文化理解与互鉴的底色,奠定了开放探索的基调。
简短的茶歇后,企业创新和可持续人工智能专家霍尔特曼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企业家精神与领导力主题的分享。

他坦诚剖析了德国式严谨(有时近乎刻板)对创新的潜在制约 —— 这种文化环境缺少爆发式、颠覆性的创新活力。
然而, 他也强调,德国企业并未因此停滞。
依托深厚的工业文明积淀与强大的工程实力,德国人将精力高度聚焦于应用层面的持续改进:在工业 4.0 等领域,他们深耕 “小步快跑” 式的微创新与渐进式改进。单个突破看似微小,日积月累,这些扎实的改进却同样构筑起强大的竞争力。
创新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在严谨规则框架下的深度优化与持续精进,同样是创新的重要路径。
#3 出海企业的必修课
出海≠换个地方开公司
下午,我们拜访了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馆经商处,在座谈环节探讨了中国企业出海德国/欧洲的机遇与挑战。

“出海”绝非换个地方开公司这么简单。对于德国这样法规完善、体系成熟、文化独特的市场,挑战是巨大的。
劳工权益保护、环保标准、复杂的合规流程……这些都是中国企业必须跨越的门槛。
企业全球化是必然趋势,而成功的关键在于“练好内功” 和“知己知彼”:既要深刻理解目标市场的规则、文化与优势(如德国的研发基础、工业体系),也要明确自身优势(如中国的效率、供应链、市场活力)。
成功的出海,是善用全球各地比较优势、规避短板,实现优势互补与融合的过程,离不开长远的战略眼光与扎实的准备。

#4 探访巴斯夫
在严苛约束下锻造工业艺术
带着对规则、创新与全球化挑战的思考,我们迎来了考察的重头戏 —— 位于路德维希港的巴斯夫(BASF)全球总部及最大生产基地。整个厂区占地约 10 平方公里,有近 2000 栋建筑、200 个生产设施、125 个生产单元,配套 2850 公里管道与 230 公里铁路;巴斯夫集团全球员工超 11 万,路德维希港总部近 4 万人,2024 年全年营收约 652.6 亿欧元。

来到路德维希港,从远处就能看到颇具规模的巴斯夫工厂
作为德国工业 4.0 平台(Plattform Industrie 4.0)的重要成员,展厅里清晰展示着其智能工厂的创新实践:如何借助边缘计算与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效率和能耗,如何运用 AI 进行预测性维护以降低停机风险。

从展厅出来,乘车驶入巴斯夫庞大的厂区,其规模之巨令人惊叹。但真正引发我思考的,是它如何将人们印象中 “危险、污染” 的重化工,重塑为融合安全、环保、效率与美学的现代工业艺术。
对环保管理的严格实践
巴斯夫厂区紧邻美因河,值得注意的是,其港口附近的河水状态良好,与我们印象中“化工厂”周边的环境大相径庭。
导览员介绍了一项应对潜在泄漏的技术:通过预埋在港口附近河床下的管道,可在需要时快速喷射二氧化碳形成阻隔层,控制污染扩散,为处理争取时间。
这项名为 “air barrier” 的技术,相比传统物理隔离方法响应更快,也能最大程度避免液体污染物向河流下游扩散。

管道测试检修时的画面,巴斯夫厂区内禁止拍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工业美学与循环智慧
厂区内密集交错的管道网络不仅是运输 “血脉”,其布局本身也透着精密的工业美学。
自备能源中心正积极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发电产生的余热(蒸汽)100% 回收利用,输送至其他生产环节,将 “循环经济” 理念落到了实处。
专属火车站与经特殊改造、可应对美因河水位变化的自有码头,保障了庞大物流链的韧性。
限制条件下绽放出创新的光芒
近年来欧洲能源价格剧烈波动,对巴斯夫这样的能源密集型化工企业冲击巨大。生产成本一度飙升,虽目前略有回落,但经营压力仍在持续。
面对压力,巴斯夫的选择是更坚定地投向科技创新 —— 严苛的限制(环保、安全、人力、成本)非但不是枷锁,反而成了其持续创新、追求卓越,最终将重化工升华为工业文明杰作的核心驱动力。
可以说,这是一种被现实约束 “倒逼” 出的创新力。
巴斯夫的实践清晰表明:真正的可持续竞争力,源于对科技创新的长期投入,以及在约束条件下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

探访巴斯夫的行程圆满落幕
期待与你分享更多「新途」上的创新洞察。